关注专业调整,更期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

最新信息

关注专业调整,更期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
2024-03-20 07:59:00
3月19日,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,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。本次备案、审批和调整的专业,将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。此次专业增设、撤销、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,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。其中,新增布点1673个、撤销布点1670个,数量基本持平。
  媒体披露,以学科门类计,工学所涉专业数量最多,有1322个,占比高达39%。
  其实这一点并不意外。一方面,工学原本就是第一大学科门类,一旦调整自然首当其冲。另一方面,近年来,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,我国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受到了很多关注,科学家、企业家频频发声,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“工科理科化”现象,让更多的工科教师、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。
  而所谓“工科理科化”,其实质就是工科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。这种不匹配的后果,既可能使大学生进入市场后难觅好的工作;在企业那一面,又往往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。
  与工科所涉专业相比,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”“公共管理”等一度非常热门的专业的调整显然更容易受到大众关注。前不久,近百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话题甚至冲上热搜。由热转冷,反映的是市场的变化。高等教育供给,一样逃不脱经济规律的左右。
  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,服务国家战略,适应市场需求,这条路非走不可。
  于是,人们看到,在新增设的专业目录中,电子信息材料、软物质科学与工程、生态修复学等榜上有名。具体而言,则有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、生物育种技术、电子信息材料、智能视觉工程、智能海洋装备、中国古典学、健康科学与技术等专业。
  新增这些专业在意料之中。紧盯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,坚持以就业为导向,是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根本出发点。因此,“数字”“智能”成为其中的高频词理所当然。
  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,对不少高校来说,专业的调整既是机遇,也意味着挑战。适应数智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,教育体系的专业设置与新时代产业转型、人才市场的动态适应,是当前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,能否顺应这个趋势,显然不是增减几个专业就可以视为成功。
  媒体注意到,从今年高校新增和撤并专业的情况看,有的高校新增的专业,恰恰是其他高校撤并的专业。这说明,人们通常所说的专业冷或热是相对的。高校一旦忽视自身定位和办学条件,盲目追求热门,一哄而上,往往会导致尴尬的结果,假若反其道而行之,则冷门的专业也可以办出特色,并在广阔的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  而就新增专业而言,专业设置只是一个开始,要想实现专业高质量发展,还需要招生、培养、就业等工作系统推进。当下最重要的,是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,促使高校设置最适合本校的专业。
  具体来论,一所高校如果做出了增设某个新专业的决定,则首先需要在师资、设施等各方面做好准备;其次,如何优化新增专业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,努力提升新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,怎样加强与行业和企业联系,缩短市场用人适应期,都需要纳入通盘考虑之中。
  紧随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,高校专业调整,还必将带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。对此,无论高校还是学生乃至家庭,都需要尽快适应。
(文章来源:南方都市报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关注专业调整,更期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